致敬奋斗的你|这些掌门人有话要说:我们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日期:2023-08-26 20:16:32 来源:读创

深圳市南头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温超平:蚝田边的古城“蝶变”为文创地标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刘悠扬 实习生 姜小彤


(资料图)

深圳市南头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超平是土生土长的南头人,43年间,他见证了南头古城的旧形态和新发展,也见证了深圳大型城中村如何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留存城市文化之根,以及深圳旧工业园区如何伴随城市的升级换挡不断进行“工改工”的自我升级之路。

作为深圳市1700多年城市发展史的开端、深港文化之根,南头古城已成为深圳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对于自小在这里长大的温超平来说,南头古城不只是打卡景点,还是“自家门口”。

出生于1973年的温超平戏称自己是“最后一批下田的人”。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南头古城周边还有大面积的耕作田,如今的前海路以西是大片蚝田和基围田,桃园路周边大多种水稻,而南山区政府所在地曾是荔枝林,周边的居民大多以农业和渔业为生。

1982年以后,陆续有“三来一补”企业和轻工企业入驻南头城,包括糖厂、罐头厂、修配厂等,加速了片区的工业化进程。上世纪80年代末,马家龙工业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深圳最早一批的工业园区,承载了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深圳的生根和发展。

1992年,特区内进行“农转非”改革,深圳市南头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将南头古城转变为集体性质的企业所有制统一管理,所有土地变为集体所有,由南头股份管理。

2007年,马家龙工业区成为南山区第一个进行产业升级的工业区,经过数年的“腾笼换鸟”,逐渐把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换为创意设计型企业。而莲花广场成为马家龙片区最重要的产业升级项目,于2022年正式完工。如今,莲花广场定位于产业孵化平台,聚焦南山区“14+7”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进了行云集团、氢蓝时代、玄关健康、康哲生物、千岸科技、富满微电子等专精特新及高成长型企业,行业遍布高新科技、生物医疗、跨境电商等多个领域。

在马家龙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同时,温超平的“家门口”南头古城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温超平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南头古城和当时的其他城中村一样,存在人居环境恶劣、产业老旧低端、违章建筑泛滥等问题。古城内0.35平方公里房屋达1040栋,文物和违建混杂,商铺300余间,以低端零售服务业为主,居住人口巅峰时期多达3万余人。曾经的深港澳历史地标,沦为一个人头涌涌的巨型城中村。

自1997年起,南头古城开始寻找一条独特的保护发展道路。2019年,“蝶变计划”——南头古城保护和利用项目正式诞生,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民参与的模式,对南头古城进行保护性改造,使其成为“粤港澳文化创意汇集地”。今年南头古城入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为了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和现代活力的湾区地标场所。

南头古城的保护性改造,不仅改善了原居民的居住环境,还为所有南头人固好了文化之根。温超平告诉记者,大多数村民已经不在古城内居住,很多分布在世界各地。他像一个仍在为故乡“守门”的人,希望古城的名声越来越响,“通过这个原点,把大家心里面的那点火重新点起来,凝聚我们的根,保护我们的根。”温超平说。

南头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覆盖区域,东起南海大道以西,西至中山公园,南起深南大道以北,北至中山园路同乐村。这里城中村、工业区、产业园多种形态并存,其43年的蝶变,是深圳众多城中村升级改造的缩影,也是深圳城市化进程中的优质样本。

深圳市怀德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潘灿森:壮大集体经济拥有9个工业园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李丹

深圳市怀德股份合作公司位于宝安区福永街道中心片区,现有股东801名。改革开放以来,怀德集体经济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现代化、市场化转型升级等多个发展阶段,2022年公司总资产超百亿。如今,怀德股份公司已成为深圳西部集体经济发达富裕的代名词。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3周年到来之际,记者来到怀德股份公司,聆听潘灿森董事长讲述发生在这里的“巨变”,以及如何答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考卷。

别人卖地,他们买地;别人分钱,他们建工业区;别人搞违建,他们将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别人还在社区集体经济转型的路上摸索,他们现代化、多元化、集团化发展已走上正轨。据介绍,和深圳许多股份公司一样,怀德在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凭借便捷的地理位置,经历了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单一物业收租到探索多元化发展;但最重要的是,怀德股份公司始终把群众利益摆第一,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路。

据潘灿森介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怀德股份公司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已形成物业出租、房地产开发、资产管理、商业管理、资本投资五大业务板块。现有9个工业园区,超过200万平方米的厂房及配套宿舍等,入驻了法雷奥、顺丰、德劲、易力声等100多家企业;自主开发管理的怀德公元、怀德峰景、怀德国际项目已逐步形成怀德地产品牌;引入益田假日商业和希尔顿花园酒店等全面提升了片区的商业氛围;作为深圳农商行的第二大股东,每年有持续稳定的收益分红。

放眼未来,怀德股份公司始终坚守实体经济底线。位于福永大道和怀德南路交汇处的怀德旧村城市更新项目正在施工建设,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预计一、二期2025年底竣工,项目立足大空港,将打造18万平方米的华润万象商业体,引进万豪国际集团旗下品牌福朋喜来登酒店,填补福永中心片区大型商业的空缺,对宝安打造世界级商圈形成重要支撑。位于107国道西侧的深圳临空经济产业园项目,占地约12万平方米,总建面约70万平方米,未来将引进超80-100家航空物流等高新科技企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年产值百亿级规模的专业化园区。

在潘灿森看来,现在,怀德股份公司又迎来了“最好的时候”:“宝安是深圳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力军,这也是怀德发展最大的机遇。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耕耘,勇毅前行,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社区集体经济,为宝安发展实体经济营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深圳市沙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杰文:民俗建筑与摩天大楼交相辉映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刘虹辰 徐丽

“我们遇上了最好的时代。”深圳市沙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杰文是深圳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见证了深圳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也参与了下沙村从水田滩涂到如今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的蜕变。

下沙村新(右)旧(左)祠堂。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下沙的变化,日新月异。” 在下沙博物馆,黄杰文饱含深情地告诉记者:“我是生于斯,长于斯,也服务于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花一草一木,我都非常有感情。”

黄杰文马上就要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1974年出生的他是土生土长的下沙村人,也是村里培养的第一位“本科生”,他从深圳大学管理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所学全部奉献给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我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黄杰文回忆,小时候下沙村里的人气并不旺,到处都是老旧的瓦房,因为年久失修无人打理,变得破旧不堪,一些无人居住的瓦房甚至成为他们儿童时代的玩乐场所。“改革开放前,下沙村村民祖祖辈辈靠捕鱼、养蚝和农耕为生,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么在田间辛勤劳作,要么就下海捕鱼,才能辛苦维持生计。”

“改革开放后 ,下沙村变化非常非常大。” 黄杰文介绍说,下沙村从全国各地涌入大量的来深建设者,这些地段好、房租实惠的农民房,成为众多来深务工者的首选,房租也开始水涨船高,原来下沙村的村民只有4000人,其中还有一半的村民在海外。现在,下沙村的常住人口已有40000余人,村里一共684栋房22000套房。

1992年,深圳市沙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如今已有31年,黄杰文也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股份公司董事长,作为第七届股份公司的“当家人”,他表示:“我有责任带着村民一起把日子越过越好。服务好村民、回馈村民。” 在黄杰文眼中,他就是村里的“守望者”,他每天的工作是在村里巡查、走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日夜守护村里。他说:“无论是日常在商业中心上班的白领,还是扫地、安保的工人,村里很多人都认识我。”

下沙村抓住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红利,创造了发展奇迹。“我们成立时注册资金6135万,现在资产接近十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下沙村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下沙博物馆展现了南粤风情和下沙村的历史变迁。

站在下沙文化广场,传统的明清风格的下沙祖庙和黄思铭公世祠,与周边环绕的摩天大楼交相辉映,现代气息与民俗风情文化的历史韵味在这里交融、交汇,下沙博物馆、下沙文化广场也成为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福田美景“打卡地”。

黄杰文希望,下沙实业股份公司的未来,能伴随深圳改革开放,创造更大的发展“奇迹”。

上塘股份公司董事长 詹进森:铲平十几座山头创造一片工业用地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曾智辉

“40多年前,那里还只是一片农场。”站在上塘股份公司办公楼的落地窗前,詹进森望向不远处的红山商业片区,感叹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变化。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塘村人,詹进森亲眼目睹了上塘村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华丽转身。他告诉记者,40年前,上塘村还是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劳动人口年均收入在 500到800 元之间徘徊,村民居住的是祖辈留下来的砖瓦房,全村找不到一条水泥铺成的村道。

如今的民治街道上塘一角。

如何大力发展经济,改变上塘贫穷落后的面貌?是摆在上塘村干部面前紧迫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詹进森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认真开会研究,村委领导班子决定,依附毗邻香港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从农业化走向工业化,招商引资办厂。村委会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征地法做出统一征收土地的决策,进行移山填田,铲平十几座山头,推平1500亩山地,创造出一片片工业用地,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村委从银行贷款2000多万元,甚至发动村民集资筹集170多万元,掀起大规模建设工程。

“相比较深圳的明星村,上塘属于厚积薄发大气晚成,尽管发展相对较晚,但我们一直没有动摇过改革开放的信念,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耐心和坚守是对的。”詹进森表示,随着龙华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速,龙华城市客厅、红山商业中心、简上综合体拔地而起,深圳市美术馆新馆、深圳市图书馆北馆、演艺中心均已规划在建,上塘股份公司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星河传奇、金茂府等城市更新项目纷纷落地,改善了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大幅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村股份公司业务逐渐转向物业租赁和商业化发展,公司目前已引进大型五星级酒店深圳北站希尔顿欢朋酒店、准三星的水都假日酒店等项目,全村年收入逐年持续稳步上升,人均收入不断增长;截至2022年底,上塘股份合作公司的固定资产达13.67亿元,年总收入达7000多万元,7家(自然村)二级公司的人均分红约 37000 元,个别村年终人均分红最高达10万元。

作为上塘股份公司的“掌门人”,詹进森坦言,上塘村的今天是村集体辛苦努力的结果。在他前面,有老一辈村干部白手起家、辛苦打拼的基础,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继承了前人的衣钵,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在克难中求进”,抓住机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投资环境,确保公司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稳步发展,为股东争取最大经济效益,为村民谋取更大的幸福。

深圳市葵涌溪新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 王嘉宝:“加速度”走过溪涌的沧海桑田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张宇婷 通讯员 王仰虹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每一寸土地,也吹进了大鹏半岛的溪涌村,王嘉宝正是在这一年出生的。

谈起儿时的溪涌,王嘉宝脑海里的印象是海风吹过如浪般涌动的水稻。当时,溪涌村和盐村中间只有一条通道,村民们主要以种田为生,交通工具顶多就是辆自行车,是个名副其实的小村庄。1992年,溪涌开始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引入了工厂、酒店,村民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开启了新生活。

1994年,王嘉宝离开了家人,开始在福田和大鹏半岛两地往返的求学生涯,“那会儿,只有一条窄道,高速公路还没有修好,每次来回坐着360路公交车摇摇晃晃,两个多小时才能到。”

▲昔日的溪涌。

2007年,王嘉宝回到溪涌社区工作,至今刚好15年。

“速度”是王嘉宝过去40多年间感受最深刻的一个词。

大鹏新区成立以后,被市委市政府定位为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后来又因其丰富的海洋资源被定位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越来越多游客到大鹏半岛来游玩,从盐田方向进入,第一站就是溪涌。溪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有着地利,更有着社区居民凝心聚力的“人和”,在深圳地铁8号线的征拆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的溪涌。

“要想富,先修路!”王嘉宝说,这么朴素的道理,老祖宗都明白,现在的居民也更深知其中道理。“民生项目最终受益的就是我们自己,所以项目推进一定不能只是政府的工作。”征拆项目启动伊始,王嘉宝便以身作则,最先一批带领全家签下了合同。

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却是曲折的。征拆项目刚启动,面临着许多的“不理解”,如何让“不理解”变成“理解”、变成“支持”?为了让地铁更快修到“家门口”,新区、街道、社区和股份公司上下同心,组建工作组,“变化促进发展,发展也会带来新变化,城市更新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大势所趋。”作为党员,王嘉宝率先垂范走进居民家中,倾听诉求、耐心解答,“最终,在攻坚组的努力奋战下,我们提前一个月完成了335栋楼的征拆工作。让征拆既有‘深圳速度’也充满了‘深圳温度’。”

“家,不仅仅是一栋房子,更是这片土地和居住在上面的人。”王嘉宝回头看看,居住了40多年的老屋已不再,但心中满是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回迁后的生活,一定会因为交通的通达而愈发便利,大鹏新区的医疗、教育资源越来越好,人大附中这样的国内一流名校就在‘家门口’,加上统一规划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等,溪涌会成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的多功能小区,而不是功能单一的‘城中村’。”

现在从溪涌开车到福田不到一小时,深圳地铁8号线开到了“家门口”。交通发展的“加速度”,也必将推动溪涌社区、葵涌街道,乃至大鹏新区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地铁8号线的开通,越来越多大项目将会落户溪涌,溪涌经济发展的齿轮便会因此转动起来。”

在王嘉宝眼里,溪涌不仅适合旅游,也很适合发展医养结合等各种产业,“从改革开放到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再到如今,我见证了这里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愈发干净、天更加澄澈,碧道诗意了生活,地铁畅通了发展,对于未来的日子,我们溪涌居民都充满了期望。”

深圳市马田根竹园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 麦国强:从村文书成长为“当家人”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刘芳 通讯员 魏展浩

出生、成长、学习、工作,40多年来,麦国强几乎没有离开过光明这片土地。从初出茅庐的仓管员、股份公司出纳,到肩负居民期望的根竹园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麦国强一步步成长,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家乡。

在社区工作,麦国强每天走街串巷、登门入户,见证着一批又一批青年长大成才,也陪伴着一群又一群长辈渐渐老去,要问社区居民心中最信赖的人有哪些,麦国强便是其中之一。

“年轻的时候,我是村里的文书,村民们有事总喜欢通过我反映给村里的负责人。”麦国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大概是从那时候起,这个高高瘦瘦的年轻人便成了社区居民眼里行走的“诉求服务站”。多年过去,麦国强也习惯了这种高效便捷的工作方式。

“现在街坊们有事也还是会直接跟我说,有时我们在路上碰到打个招呼,他们顺便告诉我,哪里的道路坑洼不好走,哪里的路灯坏了,我都记在心里,最快当天就能解决。”就是在这样街头巷尾的交流中,麦国强了解到许多困扰居民的烦心事,并一一推动解决。

“看到光明这些年发生的巨变,看到许多人为我们的家乡发展努力,我十分欣喜,也深受感动。”作为根竹园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他将更多的目光放在股民、社区居民的身上。

他积极参与“人大代表助推辖区连片产业空间项目土地整备工作”系列监督活动,了解土地整备项目实施进度及推进中遇到的难题等,并就相关问题解决方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他组织企业走访活动,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转交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努力为企业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他收集群众意见,提出“充分利用国有闲置用地增设停车场、充电设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满足居民停车、行车需求,改善停车秩序”等建议,并持续跟进办理情况。

在麦国强看来,每个优秀的股份合作公司背后,都有一群有能力、有魄力、有胆识的创新同行人。未来,他将继续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积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为实现公司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深圳市鸿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建炬:开一台货车从盐田港掘到第一桶金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黄顺

作为新任鸿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70年出生的张建炬从小在盐田长大。作为深圳人,他的讲述很有深圳特色:自己如何伴随着改革开放掘到人生“几桶金”,又将如何带领盐田一村村民们继续共同富裕。

张建炬对小时候生活环境的印象是,小渔村,大家都挺穷的。“我一家5口人,全部家当加起来,只有20块钱。”小学放学后,张建炬和小伙伴们浇水种地、下海摸鱼、上山砍柴,日子过得普通而平淡。最令他开心的,是每个月墟镇开墟的日子,他会把花生、炸好的小鱼这些食材带上,卖给开到码头的香港船家,赚点小钱。

1988年,张建炬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那一年,盐田港工程开工。不到20岁的张建炬凭着一股冲劲,学会了开车,并有了第一辆东风牌货车。“不像有些朋友直接上那种10吨的大泥头车,我掏空了所有家底,才勉强买了这台4吨东风。”张建炬说,他开着这辆车,从盐田港工地拉泥拉沙拉石头。“每天一大早起床,做到晚上8时收工,辛苦归辛苦,但每个月大概能赚3万块钱,在那个年代,真的很满足了”。

第二桶金,来自中英街。随着改革开放,国民收入提高,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激增。中英街外面,每天都有“中间商”收购这些商品。那时候盐田本地家庭每户都有一张多次往返中英街的“黄证”,张建炬就每天从中英街带些货物,像香港的肥皂、雨伞、尼龙裤、良友烟、录音机等等,都是热门商品。通过卖给“中间商”赚些差价,慢慢积少成多。

而张建炬平时最为稳定的收入,可能跟很多深圳本地人一样,就是自建房子,收租。“虽然那时候盐田这边的房屋租金和罗湖相比,要低很多,但总归是最容易的赚钱方式之一。所以,真的很感谢改革开放。”

24岁,张建炬当上了副村长;32岁,张建炬成为鸿泰实业股份公司的总经理。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初,他在换届选举中当选为股份公司董事长。作为村里的资深负责人,他说,接下来会带领股份公司竭尽全力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为盐田港做好配套服务,同时顺利配合相关部门完成旧改项目,争取让盐田一村村民每年都能拿到一份可观的分红。

对村里的年轻一代,张建炬总是跟他们讲,要好好读书,然后投身贸易和金融行业。“年轻人学了这些领域的知识,就能回深圳、回盐田、回村里作更大的贡献。”张建炬说,“毕竟,我认为贸易和金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能力。”

标签:

聚焦
科技